横畈镇 - 乡镇介绍
2006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.09亿元,增长10%;工农业总产值15.66亿元,增长38.10%;财政总收入1819万元,其中,地方财政收入695万元,财政总支出566万元。上缴国税、地税1512万元,增长49%。全镇农村经济总收入6.48亿元,增长27.31%;农民人均收入8937元,增长17%。年末银行存款余额8265万元(仅横畈信用社),增长16%,人均5333.6元。
2006年实现农业总产值1.16亿元,增长11.53%。粮食复种面积8891亩,粮食总产量3587吨;经济作物播种面积5594亩,收获茶叶135吨、蔬菜7500吨、鲜笋18260吨;生猪年末存栏数1759头,羊年末存栏数1220只,牛年末存栏数20头,家禽年末存栏数129635羽。采伐木材2470立方米、毛竹52万根;造林面积420亩,抚育面积500亩,封山育林面积21569亩。全年完成湖山畈1100余亩和大罗畈1700余亩土地整理项目,完成农民素质培训871人次。
横畈镇 - 建置沿革
横畈镇位于临安市东北部,距县城10.5公里,东邻余杭市,南接锦城镇,西邻高虹镇、石门乡,北界余杭太平,长西线穿镇而过,是临安市连接外界的一个重要门户。
横畈镇历史悠久,清乾隆二十四年(1759)《临安县志》记载为黄板镇,宣统二年(1910)《临安县志》改横畈村。解放前称锦北镇,建国初改横畈乡,1965年为横畈公社,1985年改为横畈镇。
横畈镇 - 改革开放
1985年,横畈撤乡变镇。
1988~1996年,拓宽长1000米、宽18米的径山街,同时拆通了庆北界。
1992年,政府大楼迁入新居。
1994年,投资80万余元建成邮电大楼。
1995年,总投资460万余元,建成35千伏3150KVA变电所和新卫生院门诊大楼。
1996年,横畈小商品市场建成,集镇建设进一步得到改善。
1998年,杭州三峰实业公司获省农业龙头企业称号。
横畈镇 - 经济发展
2006年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6200万元,增长11%;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680万元,增长15%,第三产业总投入600万元。申报限额企业1家,保持连锁超市2家,新增便民店1家,放心示范店15家,发展农家乐25家。白水涧景区全年接待游客人次和门票收入分别增长6%和8%。生猪定点屠宰场全年定点屠宰量12000头,增长74%。
全年投入400余万元,完成径山南路道路改造及人行道铺设、临北村白水路道路降坡改造、5条里弄小巷改造、10余公里乡村道路路面硬化,修缮洪村大桥。建成银坪岭移民安置小区,面积5500余平方米,安置18户54人。完成泉坑、市地、立塔3个重点整治村建设项目,并通过验收。
全镇在校学生1331人,专任教师82人。农村劳动力培训率35%以上。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91%,全年共有485人次得到补助,补助金额累计66.7万元。
2006年,计划生育率98.95%。
横畈镇 - 资源优势
横畈镇利用自身优势,积极开发本地资源,发展第三产业,在泉坑村开发白水涧风景旅游区,并成立了杭州临安白水涧风景旅游有限公司。
农业开发八大基地:
①建立粮食高产基地,总面积1630亩,占总水田面积的10%,平均亩产690公斤,比常规增加12%以上,使全镇粮食总产获得超历史最高水平91200公斤;②建立迹地套种毛竹基地5000亩;③建立菜竹基地11527亩,总收入2780万元;④开发名茶基地3000亩,生产的名优茶获全市天目龙井一等奖;⑤建立竹笋两用林基地2000亩;⑥发展笋干基地3000亩;⑦建立蔬菜基地500亩;⑧建立花卉基地1000亩。
横畈镇 - 基础设施
2006年,白水溪小流域治理工程竣工。该工程是浙江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,总投资660万元,维修加固上游水库、龙潭口水库、桐坞水库;新建堰坝6座,修缮堰坝3座;新建防洪堤3621米,修缮270米;补砌渠道2956米,清理河道5公里,直接受益面积4000亩。
2006年,横畈新车站建成,投资130万元,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,其中,主站房面积1380平方米,临街营业房面积400平方米,可停放中巴车50辆,始发多条公交线路和长途班车。这是全市第一个国家四级站。
新横线是横畈镇通往临安城区的又一主干道。2006年,投资175万元,完成新横线横畈段改造,完成油路浇筑5公里,路肩硬化3.3公里,砌筑防护砖1000余立方米,新增绿化面积500平方米。
横畈镇 - 一方名村
全胜村共97户人家,366人,有490亩雷竹林。村有种早竹的历史,但早些年由于培育不科学,商品意识不够浓,早笋收入十分低下。后来,在政府重视、村民配合下,派人到外地学经验,苦心专研,终于摸索出一套雷竹栽培技术,早竹村变成了雷竹村。全胜村年产雷竹达45万斤,产值113万元,人均收入达到3087元,成为全镇闻名的富裕村。
横畈镇 - 旅游胜地
白水涧毗邻佛教胜地径山,自唐宋佛教在此兴盛以来,保存着完整的植被,植被区系古老,组成植被类型多样。若沿山径拾级而上,依次自“泓竹飞瀑”穿行至“白水仙桥”,但见林木蓊翳,翠竹挺秀,修篁拜舞,令人目不暇接。倘有人问:在景区看到最多是什么?肯定回答是翠竹。是的,这里竹林如此之多,誉称“十里竹海”,以至谁也无法说清它们的数目。成竹用途广泛,即使作为观赏植物,它们也别具一格,随风荡漾,摇曳多姿,茂林配修竹,更显山色清幽。走进密密的竹林,顿觉周身舒畅,嫩笋蓬勃,倘经一场春雨,便可看到竿竿嫩竹向上挺生,染绿了群山。看那新竹,周身蓝乎乎的,还罩着一层白绒,出落在人间,多么清新,好一个欣欣向荣的绿色世界!
《奚氏宗谱》记载:明洪武年间,白水涧始祖奚百一曾梦游“桃源”,称此地为“山明水秀,竹翠林烟;城山重叠,永无盗贼之虞;绿水长流,又无水旱之灾,家敦古处,户尚贞良”之宝地,并在此地繁衍生息。
白水涧景区位于杭州西郊的临安市境内,是离沪、宁、苏、锡、杭等城市最近的生态旅游区。景区拥有98%的森林覆盖率,华东地区唯一的一所大气本底监察测站,就设在生态区内。
这里飞瀑深潭,星罗棋布;十里竹海,风姿绰约。其涧之幽、水之清、竹之翠、石之奇,如梦似幻;龙潭双叠、泓竹飞瀑、仙谷瑶池、白水仙桥,步移景换;鉴真古道、七贤品茗、竹林迷宫、情侣天地,上下五千年。[1]